形态描述
贝壳小,最大的个体壳长也超不过3cm。壳质厚、较坚韧,略呈四方形。两壳略不等,左壳稍凸,右壳较平;壳两侧极不等。壳背缘稍弯或稍斜,背缘较圆;前缘弯,后缘稍直或稍弯。壳顶尖小,位于背缘最前端,多数个体弯向前端。右壳壳顶下方具有较明显的足丝孔;足丝孔略近三角形,无栉齿。贝壳表面从壳顶到后端,多呈灰白色,常略带浅紫色,沿壳缘有一圈黑紫色边。生长纹在壳前半部不明显,至壳后端为环形鳞片层;鳞片排列很密不规则。无放射肋或线。贝壳内面珍珠层区较大,呈银白色,或略带浅紫色,具光泽。铰合部有较宽的铰合面,韧带槽较少,有3—5个,数目不等,平行排列。韧带多呈紫褐色。闭壳肌痕极明显,略呈马蹄形或6字形,位于体中部后侧。边缘为棱柱层,较窄,无珍珠光泽,呈黑色,极薄易破碎,故壳周缘不光滑和整齐。有的个体外套线较明显。软体部 两外套简单,除在背部愈合外,无其他愈合点,故无水管。外套壁亦较薄、半透明;外套缘较厚,具有排列整齐的小触手;触手呈白色,边缘呈黑色,也有外套眼点存在。闭壳肌较大,略呈6字形,位于体后端背侧;后足丝收缩肌近圆形,与后闭壳肌相连接。鳃较大,瓣状,前端与唇瓣连接,后端至肛门附近。唇瓣较薄,呈长三角形,两对,位于口的两侧。直肠较粗,开口于体后端闭壳肌的后方;肛门附属物极细小。足较粗,末端细,腹面具足丝沟。足丝较粗壮,呈黄褐色,较发达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7.3 23.8 9.0
2 20.0 20.0 7.0
3 15.0 20.0 8.0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7.3 23.8 9.0
2 20.0 20.0 7.0
3 15.0 20.0 8.0
大小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7.3 23.8 9.0
2 20.0 20.0 7.0
3 15.0 20.0 8.0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7.3 23.8 9.0
2 20.0 20.0 7.0
3 15.0 20.0 8.0
生物学
为暖水性种。在我国广东南部沿海、海南、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较普遍。多栖息在潮间带间,营附着生活,它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岩石缝、石块及珊瑚礁等物体上,为数量较大的常见种。其贝壳表面也常被多毛类的螺旋虫、石灰虫以及苔藓虫等动物附着,对其有一定的危害。
生境信息
为暖水性种。在我国广东南部沿海、海南、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较普遍。多栖息在潮间带间,营附着生活,它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岩石缝、石块及珊瑚礁等物体上,为数量较大的常见种。其贝壳表面也常被多毛类的螺旋虫、石灰虫以及苔藓虫等动物附着,对其有一定的危害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台湾沿海、广东硇洲岛、广西北海和涠洲岛、海南东西及南部沿海,西
沙群岛的赵述岛、广金岛、琛航岛、金银岛、东岛及石岛,南沙群岛的仙娥礁
沙群岛的赵述岛、广金岛、琛航岛、金银岛、东岛及石岛,南沙群岛的仙娥礁
经济意义
个体小,食用价值不大,但可做饵料;贝壳有珍珠层,也可利用。
经济用途
个体小,食用价值不大,但可做饵料;贝壳有珍珠层,也可利用。